骨質疏鬆不像其他疾病有很明顯的特徵,通常是不知不覺的流失,等到哪天不小心跌倒就一次爆發。
根據國民健康署2017年「國民健康訪問調查」65歲以上年長者中,每6個年長者就有1位在一年內曾經發生跌倒,
若髖骨骨折造成長期臥床導致如褥瘡、泌尿道感染、肺栓塞等疾病,有20-24%的患者在骨折第一年會死亡。
30歲之後骨質漸漸下降
我們的骨質密度在30歲左右達到高峰,35歲之後更是溜滑梯的下降,
可以改善的部分有兩點,一個是30歲之前盡量增加骨質密度,你的起點就會比別人高很多,
第二是30歲之後讓流失的速度放緩,不要穰自己才五十多歲就已經有骨鬆。
骨質密度如何測量
比較精準的方式是利用雙能量X光吸收儀(DEXA),躺平後進行全身骨頭的掃描,
一般自費價格落在$700~1400,建議35歲過後可以檢測一次。
另一種是在社區、藥局很常見的「超音波骨密檢查」,通常是測量腳踝來評估,
比較方便、適合做大規模的檢測,但相對比較不精準。
檢測數值簡稱「T值」,正常要介於-1~1之間,-1~-2.5代表骨質稀少,低於-2.5則可以說是骨質疏鬆。
治療方式&健保給付規定
被診斷為骨質疏鬆後,除了從飲食和運動方面改善,也可以考慮接受藥物或針劑治療,
常見的包括雙磷酸鹽藥物(EX.福善美)用來減少骨代謝,針劑有保骼麗、骨力強等。
不過這類藥物若要健保給付需滿足2個條件:
1. T值小於等於-2.5,且有1處髖部或脊椎骨折
2. T值介於-1到-2.5,且有2處或2次以上髖部或脊椎骨折
也就是說就算你測出來是骨質疏鬆但沒有骨折,健保就不會給付相關藥物,想要吃藥的就得自費。
還很年輕的你可以參考前篇關於鈣質和維生素D的補充方式:
至於要做哪種運動來預防骨質疏鬆及怎麼做,我們下回揭曉啦!